近日,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苏州分局(简称“苏州水文局”)通过创新性开展疏干排水水资源论证工作,为相城区阳澄西湖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示范项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这一探索也为全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苏州方案”,填补行业空白。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程加速,地铁、综合管廊等工程产生的大量疏干降水如何科学利用,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在阳澄西湖项目论证过程中,苏州水文局开创性地提出了“三维分级”论证体系。该体系综合考虑“疏干排水总量”“开挖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三大关键指标,使论证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技术人员还创新运用地下水模型系统GMS,对施工可能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这就像给地下工程安装了一个‘水情预警系统’。”苏州水文局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完整的论证体系,包括水资源现状分析、疏干水量计算、节水评价等环节,实现了从“粗放排水”到“精细管水”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内尚未出台相关技术规范的情况下,苏州水文局结合苏州地区特点,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保障了项目建设,也为全省制定专项技术规范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去地下工程降水大多直接排放,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生态。”苏州水文局专家表示,通过前置水资源论证,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考虑,实现了从“排”到“用”的转变。以阳澄西湖项目为例,经过科学论证的疏干水可回用于施工降尘、绿化灌溉等环节,预计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数十万吨。后续,该局将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该解决方案在全市重点项目中推广应用。(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