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这片浸润着华夏文明的黄土地上,金黄的麦浪与挺拔的玉米秆交织成永恒的丰收底色。一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聚焦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立足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汗水浇灌丰收的希望,用良种、良法、良机的“铁三角”,为三晋粮仓的丰饶筑牢根基。
良种先行 筑牢增产根基
五月的黄河岸边,永和县坡头乡的梯田里,播种机拖着银色地膜在黄土地上画出整齐的线条,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农科专家正在坡头乡坡头村试验田指导农户种植优质高粱。随着播种机的往来穿梭,一行行银色的地膜覆盖了黄色的土地,一粒粒饱含丰收希望的高粱优种被播入地下。
药海军是永和县益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谈起高粱优种的作用,话就多了起来:“去年在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0%,旱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栽种的‘晋糯3号’和‘晋杂2001’表现优异,其中100亩高粱样板田亩均产量达816.11公斤,千亩示范方亩均产量在600公斤以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举足轻重。我省最大的农业教学和科研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在良种选育领域成果斐然,多个新品种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绽放出丰收的希望。
在小麦育种方面,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先后通过审定小麦品种134个,其中国审品种11个,新品种“品育8012”五年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在我省累计推广650余万亩,增产小麦5.17亿公斤。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专注旱作小麦育种,育成22个抗旱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省审品种14个。其中“运旱1818”在临汾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产,亩产高达602.78公斤,充分证明了该品种的抗旱节水高产广适性。山西农业大学作物科学研究院创制新种质84份、育成小麦新品种5个,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12.55万亩。
玉米作为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其良种选育同样备受关注。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通过审定的普通玉米新品种众多,一些耐密植、抗倒伏且高产的玉米品种,有效解决了山西部分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低、产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其中瑞普909以850万元的品种经营使用权转让费独占鳌头,并连续两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
除了小麦和玉米,我省在小杂粮育种方面也成果丰硕。在谷子、高粱、豆类等小杂粮品种选育上,科研人员充分挖掘山西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众多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特点的新品种。
良法配套 挖掘增产潜力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是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的研发者,每年一进入3月份,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大部分是询问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的。张中东介绍:“这项技术受到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目前在我省40余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并延伸到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周边地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00余万亩。”
朔州市朔城区是采用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整建制推进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朔城区安庄村村委会主任李强说:“我们安庄村80%的玉米种植户都采用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与其他传统方式比,每亩能增产250斤左右。”
有了优良品种,还需配套的种植技术,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山西农业大学立足我省实际,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研发集成了一系列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研发的“一免五增”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也成效显著。2024年,该技术在长治市玉米有机旱作示范区大面积应用超10万亩,较常规种植每亩节约成本85元,增产10%以上,增收265元。
在小麦种植方面,山西农业大学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大水大肥的管理方式,向水肥按需精量供应转变。通过系统协调整地、播种、化学调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挖掘良种的高产潜力。在临汾市翼城县,采用该技术种植的“烟农1212”小麦品种,连续多年刷新山西小麦高产纪录。2024年,永济市董村农场采用该技术的示范田,其中11.78亩实收测产,亩产达到690.57公斤,实现了从试验田到大面积生产田的成功跨越。
此外,山西农业大学还在全省各地积极示范推广间作套种、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其中推广的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利用了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实现了一季双收,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益。
良机助力 提升生产效率
5月6日,在沁县南里镇双沟村一片开阔的示范田里,一场丘陵山区自走式智能覆膜播种高粱现场观摩会火热开展。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走位”,种子和化肥自动入地,银色地膜同步铺设在黄色的田野上,村民们围着新设备拍照记录,智能设备引起群众的极大关注。在地头,山西农业大学的白文斌对记者说:“此次展示的无人驾驶智能覆膜播种机器人配备单天线北斗导航,直线行走误差仅2.5厘米,直线、曲线都能顺滑行进,依据地形灵活变速,播种路线精准,作业效率达传统人工的15倍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支撑。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的气候气象条件,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玉米探墒播种机是我国首台探墒播种机,采用单体仿形设计,适合丘陵山区大、中、小型地块作业,对整地质量差的地块具有很好的适应性。2024年,我省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玉米探墒播种机在榆次区和洪洞县大显身手,起到了很好的抗旱播种保苗效果和示范引领作用,保苗率达到90%以上。
针对我省丘陵山区地块小、地形复杂的特点,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加大了适宜小型、多功能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研发的一系列适宜丘陵山区耕整地机械,操作灵活、适应性强,有效解决了山区耕地难的问题。同时,在特色杂粮生产机械研发上取得突破。其中谷子联合收获机,实现了谷子收获的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收获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过去,人工收割谷子效率低、成本高,如今使用联合收获机,一天能完成几十亩地的收获任务,且损失率明显降低。
在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山西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不断优化农机装备。从播种环节的精量播种机,到收获环节的籽粒直收联合收割机,实现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在全省示范推广的小麦、玉米播种机,精准控制播种深度和行距,保证出苗整齐一致。收获时,籽粒直收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摘穗、脱粒、清选等作业,不仅提高了收获效率,还减少了粮食损失,为小麦、玉米单产提升和品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日报记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