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环法治游园。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中国经济网太原7月24日讯(记者 杨淼)什么是“公园20分钟效应”?据说只要在绿荫下待上20分钟,哪怕什么都不做,压力值也会瞬间归零。山西太原西环法治游园把这条“疗愈公式”升级,漫步其间,不仅能带走满眼绿色,还能把满满“法律干货”一并打包回家。

宪法长廊。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7月23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山西站”采访团走进这座集普法、休闲、观景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入口,一条30米长的宪法长廊率先映入眼帘。16块展板依次排开,像展开的长卷,把国家基本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体系以及国旗、国歌、国徽知识娓娓道来。
太原万柏林区南寒司法所所长胡捷介绍:“这个长廊字体醒目、案例接地气,老年人能查到养老金依据,家长可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条款,年轻人一看就懂劳动权益。宪法不再高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低矮普法宣传栏。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记者一路前行,“一步一景,一景一法”。低矮的宣传栏与草坪、花带穿插布置,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电信反诈等主题以漫画、案例、二维码短片的形式出现。
胡捷说:“很多人觉得只要不犯罪,法律就跟自己无关。也许我们一生不会和刑法行政法打交道,那你总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比如你网上购物买了假货,寄快递丢了件,借钱不还,这些民事行为总会遇到,民法典就是解决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既能反映大众的需要,又能保证大众的合法权益,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们在散步的时候顺眼就能看见,我们将宣传重点放在民法典的宣传上,低的版面全部都是民法典,用图解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条例,分析案例的方式,人们更容易看懂,更能直接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

红房子。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公园深处,一栋叫红房子的小木屋成为“流量担当”。这里是精准普法驿站,据胡捷介绍,这里举办防诈讲座,用真实案例拆穿“刷单返利”陷阱;非遗皮影体验课把“皋陶断狱”的故事刻进牛皮;“微爱守护”课堂用动画回答孩子“被校园欺凌怎么办”。退休老人、带娃父母、放学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专属“法律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