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初春时节,宝丰县李庄乡的山坡上生机涌动。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伏牛山浅山区层林叠翠,仿佛披上了一件绿色绸衣。

然而十年前,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裸露的岩石、飞扬的沙尘和村民无奈的叹息,构成了荒山难绿的困局。“那时候家家上山采石,炮声一响,碎石满天飞,山秃了,钱袋子也越来越瘪。”68岁的姬家村村民王海卿站在林间感慨。
2012年,李庄乡以姬家村为试点启动封山育林工作,一场持续十年的“绿色革命”就此展开。截至目前,全乡累计造林1.4万余亩,种植杜仲、槐树等生态林,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桃、杏、梨等果树1.3万棵。曾经的采石场变成了林场,裸露的荒坡被30余万棵苗木覆盖,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46%,姬家村更接连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称号。
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海洋,李庄乡在关键通道上设置2处防火检查站,部署27支应急队伍携灭火器、防火拖把等设备进行24小时轮值巡护,安排林业专家定期到山林查看病虫害情况。
依托4900亩(1亩约为666.67平方米)生态林,姬家村发展出“树上结果、林下生金”的立体模式:100余户村民养殖的柴鸡、蜜蜂“飞”进城区商超,民宿傍山而建,游客可体验“挖野菜、住民宿、观星宿”的野趣,马庄村的3000棵巨紫荆与800株果树将村庄装点成“花果山”,新修的游园广场上总能见到孩童嬉戏的身影。

变化同样写在马庄村村民李士妮的笑脸上。站在自家庭院前,她指着新栽的梨树说:“以前房前堆碎石,现在满眼是绿,城里亲戚来了都舍不得走。”
全乡类似的变化正在葛延:祁家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百亩土地发展葡萄种植,实现年产值7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并吸引社会资本50万元建成农家乐项目,年交承包金5万元、带动10人就业;马庄村以“一宅变四园”盘活闲置土地,种植花木3000棵,新修道路5300米,配套安装路灯50益、健身器材20套,通过“双绑机制”建立人居环境管护资金池;龙池村万福阁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山地,规模化种植枣树、山楂等,配套建设的民宿集群可解决60人就业;程寨沟艾思源公司建设1350平方米厂房开发艾条、艾枕等20余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带动30名妇女就近就业……
“13年的生态振兴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两山’转化路径,构建‘古树探秘+溶洞观光+森林康养’的生态IP矩阵,同步探索碳汇交易机制,让每棵树都成为乡亲们的‘绿色存折’,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李庄乡党委书记冯宇航说。(蔡长伟 王世超 张焱/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