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的花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05:00    

在吴地,特别是苏州的园林寺庙,以及老宅民居等古建筑中,保存着不少精美的花窗。其品种丰富多彩,主要有半窗、地坪窗、横风窗、和合窗等。但是,在不少厅堂的外檐下,还设置着一种典雅秀丽的木结构落地长窗,俗称“檐口窗”,其实,这是一种窗形结构的长方形组合式木门。它不但具有窗的通风采光功能,还可以代替门的作用,供人们自由出入。长窗通常布置在厅堂的明间,上接檐口的上槛,下达地面的门槛,一扇一扇整齐排列于步柱之间。明间两侧的次间,则布置骑墙半窗。


落地长窗究竟产生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未见有关权威史料记载。根据其他资料,不妨旁敲侧击加以推断。在五代画家巨然的《秋山图》《囊琴怀鹤图》中,已出现这种檐下长窗。在北宋画家郭熙的《峨眉雪霁图》中,这种长窗自上而下全为方木格子,俗称“格子门”。明代,苏州香山帮建筑木雕技艺施于长窗,裙板上镌刻花鸟等吉祥图案,称为“隔扇门”“格扇门”,有诗歌咏:“长窗依偎展画屏,佳人轻启听蕉雨。”长窗扇扇如画屏,可读可赏。细雨蒙蒙之际,佳人轻启长窗聆听雨打芭蕉,令人浮想联翩。其实,落地长窗是一个后起之名,现代古建泰斗刘敦桢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才把这种格扇门正式定名为“落地长窗”。从此,它作为专用名词广泛传播。


殷启民 摄(视觉苏州供图)


具有隔断空间作用的落地长窗,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镌刻精美,尺幅变化见大千,充分体现了苏州香山帮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堪称木雕技艺的经典、吉祥文化的典型案例。其材质以杉木为主,杉木轻巧结实不容易变形。考究的采用榉木、银杏木和楠木,珍贵的金丝楠木比较少见。不同于单门和对开双门形制,落地长窗为组合式的“联门”,数量视开间大小而定。通常有三种规格:4扇、6扇和8扇。讨吉利口彩,4扇俗称“四通八达”,6扇俗称“六六大顺”,8扇俗称“八面玲珑”。民居多为6扇,开间大的寺庙等殿宇,在8扇以上。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明间和次间共设置12扇,而苏州文庙大成殿,更多达14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苏州全晋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西路的一座厅堂,尽管开间面积不算大,但正中的明间,两侧的次间和边间,排列的落地长窗竟然多达24扇。


落地长窗的排列方式也有讲究。以6扇为例,通常两侧各设置1扇,中间以2扇为一对组合而成,从而方便开闭。长窗的开合方向也大有讲究。厅堂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因地制宜,厅堂前设置外廊的,长窗朝外推开;厅堂无外廊的,长窗朝内拉开。如此,可以防止木构长窗遭受风吹日晒雨淋,从而延长使用年限。


薄根元 摄(视觉苏州供图)


锦上添花,如同美人头上佩戴的首饰,落地长窗还配置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功能的金属饰件。它们含有寓意,别具一格讨口彩。长窗底部配置的青铜插销造型为“寿桃”,它与门槛上镶嵌的蝙蝠形青铜插眼组合,寓意“福寿双全”,或“脚踏福地、长寿不老”。落地长窗的青铜拉手,配置布币形雕饰,寓意“伸手有钱”。


落地长窗的结构形制,从上至下通常分为有机相连的五幅(五个部分),俗称“五福临门”。其名称分别为:上夹樘(上夹堂板)、内心仔(格眼、隔心、花心)、中夹樘(中夹堂板、腰花板、绦环板)、裙板(平板)、下夹樘(下夹堂板)。上夹樘、中夹樘和下夹樘,形状均为狭窄的扁长方形,用以分隔内心仔和裙板。上夹樘和下夹樘,一般不施图案或施简单纹饰。镌刻图案的,以中夹樘为多。裙板因所处位置在长窗下部,如同裙子在身体的部位而得名。裙板内,往往采用浮雕的方式镌刻讨吉利口彩的图案,或灵兽瑞禽,或奇花异卉,也可以从传统戏文故事中选材。奇花异卉图案,通常为“花草四雅”的梅兰竹菊。植物动物组合图案,喜鹊立于梅树枝头,寓意“喜上眉梢”;松树间仙鹤悠闲自在,寓意“松鹤同春”。此外,还有“松鹿同春”“鹤鹿同春”等图案,都寓意长寿快乐。


内心仔在落地长窗中占用面积最大,是装饰图案的广阔舞台。姚承祖《营造法原》解释其功用:“用木条搭交成各种形式的空当以供采光。”这些与众不同的空当称为“窗棂”,如同砖细漏窗,可以构成争奇斗艳的纹饰图案。其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各具匠心,精致美观,常见的图案有方格、如意、菱花、满天星、冰裂纹、万字锦底、拐子锦地、柿蒂锦地、团寿锦地、海棠十字等,复杂的花纹图案有书条嵌凌式、井字嵌凌式、书条川灯景、十字长方式等。吴江同里珍珠塔园(陈御史府第),落地长窗蔚为壮观。有的长窗从上至下五幅,没有“白板”,都镌刻图案,堪称集大成者。其中,有四扇落地长窗的内心仔,中间别出心裁各镶嵌一字,组合成“金玉满堂”,图文并茂。兰云堂的长窗,更是木雕典型案例,其裙板和中夹樘的图案,均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取材,有“徐霞客”“白蛇传”“西厢记”“破镜重圆”“红拂夜奔”“赤壁夜游”“秋翁遇仙记”等典故。


早期的一些落地长窗内心仔,往往镶嵌半透明的贝壳,称为“明瓦窗”。贝壳多选用产自淡水河流或湖泊的河蚌。贝壳大小适中,里层光洁度高。将蚌壳磨薄磨平,全靠手工操作,其规格一般磨成豆腐干大小,四角略带弧度的方形薄片。这种成形薄片被称为“明瓦”。明瓦镶嵌窗户,也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流程。早期的明瓦窗制作,先用薄片竹条编织成网格,再把明瓦依次嵌入其中。镶嵌时,必须由下而上,一片片嵌入网格。上面一片,必须紧压下面一片,形成独特的鱼鳞结构。如此,明瓦之间才能天衣无缝,不但牢固,还可以防止雨水渗漏。网格编成后,再整体配置于窗。后期的明瓦窗,内心仔匀称分布纵横交织的方格,与明瓦大小相同。一个木格嵌一片明瓦,整齐美观。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其巨著《长物志》中,对明瓦窗有专门论述:“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不可过大,俱钉明瓦。”明瓦窗的功能不小。薄而平的蚌壳,不但具有采光作用,还能有效地过滤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使室内家具不易褪色。半透明的明瓦,忽隐忽现,可以防止外人窥探,从而保护宅主的隐私。这种虚实相间的朦胧美,充满瑰丽虚幻的浪漫色彩,最受少妇和小姐的青睐。因此,根据谐音,民间又俗称明瓦窗(蠡壳窗)为“丽壳窗”。近代西风东渐,包括玻璃在内的一些新颖建材引入中国。透明美观的平板玻璃,结实耐用,逐渐取代明瓦镶嵌于落地长窗。民国时期,鲜艳夺目的彩色玻璃也应用于落地长窗,有的彩色玻璃表面还有凹凸感,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

(原载于《苏州日报》2021年11月20日 B01版)



作者:何大明

编辑:肖明

相关文章
天津“节水文章”里的“科技范儿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