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来了,浙江杭州将春假和五一连放,共休9天。据了解,浙江、湖北部分地区中小学除法定假日外还增设春假,让学生们在春光里拥抱自然。但“放”只是开始,“放好”才是关键。如何让春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这需要家校社的齐心协力。
放好春假,要破除“学业焦虑”。学校与家长应明确春假不是“课业空白期”,避免假期沦为“换个地方写作业”。教育需要保持有节奏的呼吸——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这个春天,安排学生暂别课堂,去大自然触摸泥土的温度、聆听溪流的韵律,让身心得到充分休息,为下一步成长更好地蓄积力量。
放好春假,要平衡“玩”与“学”。春假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校外实践期”。学校要将春假与教学规划有机融合,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等融入其中。可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科学引导“学”与“玩”的融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此外,家长也要从“学业监工”转型为“成长陪伴者”,充分认识到“玩”背后的成长逻辑,和孩子一起制定春假踏青计划。
放好春假,还要综合施策。推行“春假”不能一概而谈,要兼顾地区差异。一方面,各地要主动作为,构建“玩中学”的实践平台,衔接社会资源,拓展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在博物馆、科技馆里触摸文明,在田间地头、河道林地感受生命;另一方面,各地还应因地制宜地推进落实带薪休假、弹性错峰休假等机制,保障家长和孩子一起休假,做到真正“把春天交给少年”,让春假成为家校社共同的期待。
(作者系本报记者)
投稿邮箱:zgjybjcxw@163.com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0日 第03版
作者:武怡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