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铁柱的故乡五坡村(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故乡五坡村在晋源区最西边的天龙山上,因村小人少,1950年之前没有学校。因此,父亲武铁柱的读书生涯是10岁时在晋祠南面的王郭村开始的,吃住在爷爷的一个张姓朋友家。
那是1941年,战事连年,局势动荡,将一个10岁的孩子从边山抗日根据地送到日寇占领区念书,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但爷爷必须这样做。父亲很争气,在王郭村读书的两年间,一直是先生们夸奖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两年后,因为学费压力,是否让父亲继续读书,爷爷犹豫了。愁情笼罩在爷爷脸上,看在别人的眼里。在这些人中,有一位操平遥口音的赵志钧先生。
8年抗日战争期间,赵志钧曾任抗日政府交城县三区区长,太原市四区区长、区委书记、武工队队长、敌工站站长,清太县民政科科长、城关区长等职。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以庙前山为中心,天龙山区以民兵武装为基干队的抗日游击力量得到发展壮大。我的大爷就是在赵先生的动员和带领下走上抗日道路的。
大爷武吉贵(又名武吉柱)参加抗日游击队后,又被选送到八路军120师参军,在忻州与日军恶战后,转移到大青山,在随后的战斗中,为救他的班长壮烈牺牲。在农历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志钧亲自把大爷的烈士证书送到爷爷手中。
捧着烈士证书,爷爷没掉一滴眼泪,而是对赵先生讲:“赵区长,吉柱不在了,但我们仍然是八路军家属,你们只要还认这层关系,就把我这里当成你们的家,有需要尽管说,路过就进来,累了歇下,饿了吃饭,不要见外……”
后来,在爷爷家里经常能见到赵志钧和他的随从人员,所以父亲在外读书的事赵先生知道,爷爷脸上的愁情,他也看得出来。不久,赵先生又来了,吃饭时他对爷爷说:“拖发叔,今年秋天把铁柱送晋祠上学吧。王郭村的私塾教的是《三字经》《千字文》,以识字、写字为主。晋祠有两家学堂虽说也是私塾形式,但从民国起已推行新式教育,开有《四书五经》、算术、科学知识几门课。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多数学校停办了,还开着的避免不了被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但《四书五经》是咱老祖宗的东西,国文的基础,先学着。日本人一滚,学校正常开课时,孩子们该学的就都能学了。这事,我已派人在中堡的一家学堂给孩子报了名,学费也安排了,到时你领孩子去就行了……”
就这样在赵先生的帮助下,1943年,12岁的父亲在晋祠中堡一个温姓老夫子开的私塾上了学,吃住在不远处的纪掌柜家。因为天龙山区是令日伪胆寒的抗日根据地,父亲不能透露实情,只能以王郭村人登记。这也是按照赵志钧的要求,采取的保密措施。
在教父亲的老师当中,有两人不一般,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清太徐抗日组织的谍报员,所获情报通过秘密渠道直送赵志钧。这两人,一个是教《四书五经》的赵范五;另一个称作张先生,本名叫赵城,是清太徐抗日组织前线工作站的主任。
1943年11月的一天,张先生领着我的父亲来到晋祠南湖边,在西岸一处落满黄叶的堤坝上坐了下来。整个下午,除了湖中冰面上偶有滑冰的,就再无人打扰。这是张先生的精心安排,他与父亲说了很多话。
张先生先问父亲:“武选贵(父亲的学名),你是哪个村的?”父亲回道:“王郭村。”
张先生抿嘴一笑,观察着父亲的反应,接着再问:“你是五坡的吧,我认识你大哥吉贵,他可是五坡的呀!”
父亲愣了,想起他的大哥来了,两只小拳头不由自主地攥成两只小铁锤。
看到这儿,张先生点头笑道:“像,有你大哥身上的英雄劲头!”
张先生并没有见过我大爷,更谈不上认识,大爷的一些情况,都是赵志钧给他讲的。本来起用我父亲传递情报,是一种应急预备方案,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采用。这次,因为情报紧急,交通员赶不回来,只好如此行事。
张先生与我父亲的交谈,是对父亲执行任务前的一次例行检验,以考查他遇事时的反应能力。
第二天上午,在张先生的安排下,父亲出南堡经索村向王郭村方向而去。到了王郭村与牛家口村的交界处,田野里除了两个放羊人和一群绵羊外,再无他人,父亲放心了,转头直奔牛家口而去。前一天晚上散学前,张先生在他的办公室给父亲换了一双打有补丁的毛线袜,交给他的情报一分为三,缝在了3块补丁里。
牛家口村处在柳子沟出山进平川的口子上。临走时,张先生叮嘱父亲:“在牛家口村的北口有一个大车店,店主姓王,你找他就说北堡的舅舅让你去看姥爷,他就会让进山的拉煤车捎你到晋丰功煤窑上。到了那儿沿沟而上,不出十里就到五坡了……”
这是第一次。之后,在交通员人手不够或因日伪军搜查,成年人进柳子沟容易暴露的情况下,父亲又送了6次情报。但送的是什么,父亲不知道;到后来可以让他知道时,张先生就会带他去南湖划船,在船上透露一言半语,比如草庄头没据点了,首长过境了等,点到即止。但奖励是少不了的,或一碗炸酱面,或一份过油肉浇大米……
少年时那段穿梭于烽火间传递情报的经历,像一粒种子在父亲心里扎了根。暗夜中的机敏、险境里的果敢,还有赵先生、张先生身上的信念,都成为他往后的人生底色。长大后,父亲早早入了党,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份在少年时埋下的爱党爱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在他日复一日的实干里,长成了守护家园的参天大树。
太原日报 闲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