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广东在夜经济领域动作频频,重磅举措与活动不断。近期,2025广东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在清远启动,全省联动推出超200场主题活动,涵盖夜市、夜食、夜购、夜娱、夜游、夜秀六大板块。
“夜经济”潜力无限,数据显示,广东7月以来夜间堂食订单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超21%。从商圈夜宴到文化夜游,市井烟火到时尚消费,广东正以系统化、场景化、品质化的创新实践,重构夜间经济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东发力夜经济,是气候条件、消费基因与产业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天气延长了居民夜间活动时长,气候特征与消费习惯的耦合,使夜间成为黄金消费时段。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拥有1.27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5%,形成庞大的夜间消费群体。都市夜游者对特色餐饮、潮流市集、文化体验的需求显著上升,乡村夜游者则偏爱民俗活动。这种需求分层为夜经济提供了多元发展空间。

视觉中国供图
政策层面的主动作为更为关键。广东省商务厅以“粤夜粤美”为主题,联动文旅、住建等部门,整合商圈步行街、文旅场所、夜间集聚区资源,形成“省级统筹+地方创新”的推进机制。清远推出“15分钟夜经济消费地图”,将景区、餐饮、商圈串联成网,正是这种机制的生动实践。
夜经济对消费的拉动效应立竿见影。广东7月夜间堂食订单量的全国领先地位,直接反映消费市场的回暖态势。英歌舞跳进了揭阳的夜市,不再只是“春节限定”;只要足够热爱运动,晚上10时多的网球场,还给市民留着档期。更加多样化、场景化、体验化的供给升级,正在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暑假期间,各大景区、酒店推出的优惠套餐等,也有助于拉动住宿、交通、零售等关联消费,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夜经济还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深圳沙井街道打造沙头美食街这一门店划线外摆示范美食街,建立起商户“每个月25小时志愿服务”准入机制,并出台《沙井街道关于探索规范门店划线外摆工作指引(试行)》,一条黄线划出“规范有序”。大鹏一市场摊贩疏导点创新治理方式,实行“摊主值日生”制度,建立轮流值班制,每天安排一名摊主负责监督摊点周边的卫生、秩序、安全。广东通过“活动+机制”双轮驱动,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型。
从经济韧性培育方面看,夜经济拓展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边界。当传统消费场景受限于时间因素时,夜间市场的开发相当于新增一个“经济时区”。从城市竞争维度看,夜经济正在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广东通过“粤夏海岛音乐会”等特色活动,将滨海资源、岭南文化转化为夜经济IP,有助于在区域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夜经济繁荣倒逼餐饮、零售、文旅等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商户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推动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协同进化。正如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所观察到的,夜宵产业正从性价比主导,向性价比与质价比兼备的方向转型,其转型将提升整个消费服务业的竞争力。
广东夜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是短期稳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长期促转型的战略选择。当珠江两岸的灯火点亮夜空,照亮的不只是市井街巷的烟火气,也是一个经济大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探索。种种探索,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广东方案”。
文 |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