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启启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自公布便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它的部署落实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在国际舆论中也得到全方位展现。
中国经济巨轮在惊涛中勇阔前行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要取得新成效。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愈发严峻,中国经济巨轮的速度、动力、航向等始终牵动着国际舆论神经。国际舆论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多重维度解读中国经济的表现。
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十四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尤为复杂,新冠疫情的冲击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即便遭受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等外部冲击,中国经济仍能稳住自身发展势头,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输出不竭动力,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匈牙利约翰•冯•诺伊曼大学欧亚中心主任霍尔瓦特•列文特表示:“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常态和主要风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5年1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最新的《经济展望报告》明确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发表评论文章指出,2024年中国经济强劲复苏,这一增长势头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的地位。
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韧性和潜力。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伴随新冠疫情的冲击,“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中国经济近年来相较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在2024年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实现5%的预期增长目标,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给予积极肯定。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米夏埃尔•博尔希曼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背景下,2024年中国取得5%的经济增速难能可贵,这不仅说明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也反映出内需稳步扩大和产业转型成果。现任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的陆克文撰文指出,中国消费市场具有未开发的潜力,而这些潜力仍可能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韩国《亚洲经济》评论指出,中国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释放市场活力和经济潜力。埃菲社报道认为,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旨在扩大内需和稳定房地产业,中国经济韧性强。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擘画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中国过去几年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速,高质量发展的红利逐步显现,国际舆论对此给予客观评价。菲律宾《马尼拉时报》发表题为《为什么中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的文章称,中国经济发展聚焦新兴技术和绿色转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全球贸易和强化供应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工业生产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巩固了全球供应链,让使用中国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国家从中受益。塔斯社报道称,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为发展寻找新动力。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表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经济正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的坚韧表现有目共睹,但部分西方媒体仍然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经济,放大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换阶段面临的挑战,鼓吹所谓“中国经济顶峰论”“中国产能过剩论”等经济论调,唱衰中国政府为提振经济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国经济用实际表现回击了这些偏见和抹黑。
中国科技进步跑出加速度
科技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关键词,对中国科技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国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多个前沿领域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中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时期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加速度,“从祝融”探火、空间站全面建成,再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梦想号探秘大洋,中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中国科技成就成为国际舆论感知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2024年,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不仅令国人感到自豪,也使世界为之惊叹,《朝日新闻》等多家日本媒体在报道时都在标题里写上了“世界首次”“史上首次”,法国《世界报》等媒体认为这是中国的科学壮举。对于中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背后的深层原因,克罗地亚北方大学教授弗拉尼奥•马莱蒂奇说,近年来中国重视创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果令人惊叹;《今日巴基斯坦》肯定中国对创新研发的重视,认为这有力带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进步。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明显。
美国“有趣工程”网站的报道指出,中国政府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全力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与工业技术园区,为科研提供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鼓励公私合作,共筑创新生态。美国彭博社分析预测,中国高科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11%增至2026年的19%。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认为,中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5G、电动汽车、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正大步前进。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文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的摇篮,其创新成果正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刊文评价说:“随着高科技力量的崛起,中国已摆脱追赶者形象,以一飞冲天之势迅速成长,对标尖端技术的龙头。”
中国科技“突围”“破围”能力显著增强。面对中国科技进步,美西方极力打压,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构筑“小院高墙”,搞围堵遏制、断链禁运,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突围”“破围”。华为抵制封锁成功研发5G性能芯片,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在一份报告中得出结论:美国削弱中国技术实力的努力失败了。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西班牙《世界报》网站评论称,尽管美国实施了种种限制,但中国依然能开发出低成本的先进人工智能模型,中国向当前该领域领先者的主导地位发起了挑战,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科技进步迈出加速度,法国《世界报》评论称中国科技似乎已然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科技进步得到国际社会客观公允的评价,但部分西方国家及媒体仍然持威胁论视角看待中国科技进步,怀着酸葡萄心理审视中国科技发展,大搞泛安全化,造谣抹黑中国成就,企图遏制打压中国科技进步。在DeepSeek受到广泛关注后,部分西方国家以威胁安全为由采取封堵举措,部分西方媒体造谣称DeepSeek“盗用”西方大模型数据,这就是美西方对中国科技进步持复杂心理的鲜明例证。
中国是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十四五”规划着重强调坚持绿色发展,要求将绿色转型融入生产生活方式。“十四五”期间,绿色转型步伐更为坚实,绿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中国以自身的绿色发展为全球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绿色转型步伐坚实。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绿色化、低碳化,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的推出等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中国绿色转型不断推进。美媒《SolarCell》报道称,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领域的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成就显著。法新社转引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实际上是“电力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稳步增长的唯一国家”。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叶连娜•克拉尼娜指出,中国在绿色技术和环保设备生产领域的专利数量居世界领先地位。拉美社在2024年全国第二个生态文明日之际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巨人致力于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官方理念,建设繁荣、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转型所蕴含的生产力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激发,绿色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带动作用日益提升。英国《卫报》报道称,一项研究发现,2024年清洁能源相关领域对中国GDP的贡献度达到创纪录的10%。南非经济预测公司经济学家赫尔莫•普罗伊斯在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撰文指出,据估算,绿色经济约占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40%,中国的绿色经济规模估计已达上万亿美元,绿色转型并非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文称,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25年预计将首次超过燃油汽车,这将是一个历史性转折,令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早于西方竞争对手多年实现这一点。
中国绿色发展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挑战,中国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展现大国担当,积极落实“双碳”战略,以绿色发展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肯尼亚《星报》刊发评论文章称,中国绿色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重视清洁能源,通过践行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国不仅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提到:“就应对气候变化来说,北京的绿色进步应被视为中国和世界的积极因素。”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等外媒指出,中国的绿色创新技术普及到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助力全球南方绿色转型。
中国推动及践行绿色发展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赞誉,但也有部分西方国家鼓吹“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攻击中国产业政策,造谣称中国太阳能产品涉及“强迫劳动”,指责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正当立场主张。西方国家在中国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复杂态度反映了西方国家“焦虑感”。
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十四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生保障更为完善,民生福祉水平进一步提升。
兴村振兴与城市化并行推进。乡村振兴与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并行不悖的两个重要方面。乡村振兴不仅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型升级,也为全球多国传递发展经验。中国农村“蜕变式”发展的历程和其中的鲜活故事频频引发外媒关注。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尔塞拉•穆萨贝留指出,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大量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充分释放了农村的发展潜力,为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彭博社等西方媒体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2022年近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几乎是20年前的两倍,中国政府还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间完成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澳大利亚前外交官芮捷锐撰文指出,中国14亿人口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尚未迁入城市,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将抵消人口增长下降和长期停滞的影响。
民生改善持续取得新进展。“十四五”叠加疫情与后疫情时期,中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积极保障就业,推动居民收入增加,发展高质量教育,健全社会保障及卫生健康体系,中国在民生领域的改善受到外媒的广泛关注。路透社关注中国国务院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以及向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的企业发放补贴。彭博社、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支持力度,中国民生推动改善举措受到国际舆论广泛报道。
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统筹稳定与安全,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针对唐山打人事件等一系列国内社会热点事件,中国政府坚持法治化思维妥善处置,回应了国内外关切。面对人民群众深受电诈之害,中国政府联合缅甸泰国等相关国家采取坚决行动,铲除东南亚电诈毒瘤,解决受困的中国公民,受到国际舆论点赞与好评。中国政府根据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等新形势,技术赋能社会治理。DeepSeek爆火后,外媒关注到中国多地政务服务系统陆续接入DeepSeek,应用在公文写作、便民窗口服务、政策解读等各个领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中国民生福祉水平不断提升,但仍有部分境外媒体攻击抹黑中国民生状况及改善举措,借经济下行、人口老龄化、大学生就业、青年人婚恋、女性生育权利、社会突发恶性事件等渲染公众不满情绪,放大中国社会问题。西方针对中国民生话题的负面舆论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一招。进入新发展阶段,破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十四五”规划对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了党和政府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十四五”时期,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中国对外开放步伐不停歇。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十四五”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多地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稳外资行动扩大外资企业可投资的产业范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呈现。西班牙《国家报》分析称,中国扩大免签政策旨在进一步促进人员交流,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展示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诚意。《联合早报》《日经亚洲评论》等媒体认为,开放外商独资医院是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长远发展蓝图的举措,旨在积极吸引外资,令人鼓舞。对于稳外资行动扩大外资企业可投资产业范围,境外网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帖认为,中国推出的稳外资“1+N”政策组合力度大,释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
“一带一路”创造共同发展新机遇。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间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加强互联互通,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创造共同发展新机遇。英国《经济学人》的评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过去的大型项目正在让位于规模更小、更有针对性的项目,范围涉及绿色能源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网站刊文称,“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舞台上引发了一场深刻变革,它将有关发展的话语提升为一项关键的全球关切,它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联系。
中国以“三大全球倡议”引领全球治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于2021年、2022年、2023年相继提出的三大全球性重要倡议。“三大全球倡议”有力彰显中华文明鲜明的自主性、包容性、和平性精神底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鲜明的全球治理观。孟加拉国《新时代》日报网站刊文指出,“三大全球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且将进步、和平与发展作为不变的主题。《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刊文认为,“三大全球倡议”推动了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加速了全人类发展与繁荣的进程,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打破了西方的优越性叙事,描绘了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平等合作的美好愿景。中国积极践行“三大全球倡议”,求和平、谋发展、促交流,“三大全球倡议”成为中国开展对外交往、凝聚各方共识的时代旗帜。
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但仍有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开放举措指指点点,继续以对抗性思维看待“一带一路”发展成就,认为中国通过“三大全球倡议”越来越积极地寻求以促进自身利益的方式塑造规则、改变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西方的负面舆论根源于“零和思维”以及国际权力格局演变的恐慌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