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位离讲台近,上课听课很清楚。班主任还专门为我设计了‘沟通小黑板’,方便习题解答。”小惠耳后贴着一个人工耳蜗发射线圈,那是她倾听世界的“小耳朵”——小惠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宁小学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
近年来,贵港市围绕推进教育优质发展,着力加强特殊教育。先后建成3所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成6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新建55个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投入2500多万元专项资金提升办学条件,不断补齐相对落后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短板。去年年底,贵港获批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然而,在数年前,贵港市仅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且办学条件普遍不足,无法完全满足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
如何破局?当地把扩大教育资源、织密特殊教育网作为突破点。
“2018年之后,全市通过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增加学位270个,目前每百万常住人口拥有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5所。”贵港市教育局副局长岑永梅介绍,2024年平南县、港北区两所特教学校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立项建设。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成为织密教育网的重要举措。当地严格执行“应随尽随”政策,对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优先安排到学区对口学校就读。
为了实现应招尽招,贵港建立了5个教育保障专家委员会,强化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的排查力度,做到随发现、随安置。目前,全市接收5名(含)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中小学校达到178所,随班就读占比达到67.6%,有力保证了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近年全市新配备的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有119人,增长了300%。”贵港市教育局局长黄光文介绍,补足配齐专职教师、积极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多样的培训和赛课,帮助教师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有效提升教学育人能力。
着眼于课程提质,贵港市建成6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除了市特殊教育学校,桂平、平南两地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为全市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巡回指导。
“资源中心牵头编写完成的《贵港市送教上门教育支持手册》,下半年将在全市投入使用。”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黄有川说,平时教师没“教学灵感”时,还可从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下载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课件、融合教育典型及送教上门优秀课例等教学资源。
“折翼幼鸟”也会长大,终将独立生活。如何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当地从未停止探索。
明阳幼儿园康教中心开设的融合提升班和幼小衔接班就是为学生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做准备的。“青椒长什么样呀?”认知训练课上的自闭症患儿低头看了看,把青椒图片递给教师。经过康复指导、进入幼小衔接班的智力障碍学生不仅能做到正常认知生活中的简单物品、有秩序地排队、洗脸擦手,甚至还能和不太熟悉的教师进行简单交流。“经过积极早期干预,部分儿童可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实现随班就读。”康教中心主任吴坤凤说。
为了挖掘潜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从课程开设、搭建艺体舞台等方面探索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学校学生多次在职业比赛项目上获奖,为职业发展夯实基础。学校还在校内开设理发、面点烘焙等课程项目,校外“牵手”上市公司、本地龙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围绕实验区建设,贵港正持续深化特殊教育多方协调联动机制:教育部门统筹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发展改革部门将特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完善特教投入政策……“让每只‘折翼幼鸟’都稳稳飞翔是我们的目标,贵港将以区域联动为‘引擎’、课程提质和师资升级为‘齿轮’,进一步做强特殊教育。”黄光文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5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徐嘉栋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