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的上海,黄浦江边的风透着丝丝寒意,湿冷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江面上雾气氤氲,远处的东方明珠在这朦胧的雾气里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52 岁的刘阿姨正站在自家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眼神却怔怔地望着那雾气笼罩的江面,陷入了沉思。
最近半个月,刘阿姨总感觉左胳膊有些不对劲,时常会麻麻的。有一次,她早上刷牙的时候,左手突然一软,牙刷 “啪嗒” 一声掉落在地。刘阿姨捡起牙刷,轻轻揉了揉胳膊,嘴里嘟囔着:“这是咋回事啊?该不会是脑袋出啥毛病了吧?” 刘阿姨以前是单位的会计,如今已经退休在家。她身高 160 厘米,体重却有 70 公斤,身材微微发福,圆圆的脸蛋看着倒是气色不错。她从不抽烟,酒量也小得可怜,平日里就爱喝喝茶,和老姐妹们打打麻将,自认为晚年生活过得悠闲又自在。可这莫名的胳膊麻,却像一根刺,扎在了她的心头,让她隐隐有些不安。

刘阿姨可不是无端瞎操心。那天,她正刷着微信,突然看到一条朋友转发的文章,标题赫然写着 “上海交大解剖 503 名脑梗死者,惊人共性曝光”,这标题犹如一道惊雷,吓得她手都微微颤抖起来。刘阿姨对脑梗并不陌生,知道这病就像隐藏在老年人身边的 “杀手”,悄无声息却又极具杀伤力。可 “共性” 这两个字,却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她的心。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赶紧点进文章。当看到 “高血压、抽烟、肥胖” 这几个字眼时,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她想起自己的老伴,50 岁那年,毫无征兆地突发脑梗,瞬间半边身子就不听使唤了,在医院住了足足半年,最后才勉强能下地走路。
想到这儿,刘阿姨的心里 “咯噔” 一下,小声嘀咕着:“我才 52 岁,可千万别跟老伴一样啊。” 她又用力揉了揉胳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脑梗的这些 “共性” 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到底有没有中招。

退休生活中的异样:从淡定到焦虑
刘阿姨的退休生活,和上海众多退休阿姨们并无二致,悠闲中又带着些许忙碌。每天早上 6 点,她会准时起床,给自己煮上一碗清爽的青菜粥。吃完早饭,便慢悠悠地去公园溜达一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中午,她会精心炒上一盘自己最拿手的鱼香肉丝。下午呢,就约上几个老姐妹,围坐在麻将桌前,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唠着家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晚上,她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看电视剧,到了 9 点,准时上床睡觉,生活规律得如同上了发条的闹钟。
刘阿姨的身体一直还算不错,虽说患有高血压已经 8 年了,但在按时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也还算稳定,基本维持在 150/90 毫米汞柱左右。平日里,她除了偶尔会感觉腰酸腿沉,倒也没什么大毛病。她还常自我调侃:“我这身子骨,虽说胖了点,但能吃能睡,没啥大不了的。” 然而,她却有个不太好的饮食习惯,那就是口重,特别爱吃咸的,还喜欢喝各种浓汤。而且,她平日里运动也少,大部分时间不是坐着打麻将,就是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几年,体重不知不觉就涨了 6 公斤。

最近,刘阿姨明显感觉左胳膊越发不对劲了,尤其是早上刚睡醒的时候,胳膊麻得就像有无数根小针在扎,得活动好一会儿,这种麻感才会慢慢消失。一开始,她还以为是晚上睡觉姿势不对,压到胳膊了,所以并没有太在意。可前天刷牙时牙刷突然掉落的那一幕,却让她彻底慌了神。当时,她足足愣了半分钟,心里直发毛。回到家,她把这事跟老伴一说,老伴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你可别不当回事,我当年脑梗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症状。” 刘阿姨嘴上虽然还逞强:“哪有那么严重,我这不是还能照常打麻将嘛。” 可到了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一直回荡着老伴的话,心里不停地琢磨:“万一真的是脑梗,那可怎么办啊?”
第二天,她跟牌友赵叔聊起了这事。赵叔今年 60 岁,去年刚中风过,听了刘阿姨的描述,他拍了拍刘阿姨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情况,跟我以前太像了,胳膊老是麻酥酥的,你可一定要去医院好好检查检查。” 刘阿姨听了,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权威研究揭秘:脑梗背后的共性

刘阿姨不敢耽搁,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社区医院。她找到了熟悉的老医生孙主任,一见到孙主任,刘阿姨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孙主任今年 50 多岁,是医院里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平时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诊室的桌子上常年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神经病学》。他听完刘阿姨的讲述,微微皱起了眉头,关切地问道:“你胳膊麻有多长时间了?平时头晕不晕?血压最近控制得怎么样?” 刘阿姨连忙回答:“大概有半个月了,头倒是不晕,血压还是老样子,150/90。” 孙主任点了点头,安慰刘阿姨道:“你先别太着急,不过你这情况确实得好好检查一下。”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报告,指给刘阿姨看:“你看,这是上海交大对 503 名脑梗死者进行解剖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你对照着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原因。”
高血压:血管的定时炸弹
“高血压,可是脑梗的头号元凶啊。” 孙主任神色凝重地说道,“根据解剖结果显示,90% 的脑梗死者生前都患有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会对血管壁造成严重的损伤,使得血管变得粗糙、狭窄,这样一来,血栓就特别容易形成并堵塞血管。” 刘阿姨听了,眼睛一下子瞪大了,惊讶地说:“我就有高血压啊!” 孙主任点了点头,接着说:“没错,你现在的血压 150/90,已经偏高了。要知道,血压每升高 20 毫米汞柱,脑梗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一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脑卒中患者约有 300 万,其中 70% 都和高血压有关。” 刘阿姨听了,不禁摸了摸胸口,紧张地问道:“那照您这么说,我现在是不是很危险啊?”

肥胖:血脂的帮凶
“肥胖在脑梗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孙主任继续解释道,“在解剖的 503 名脑梗死者中,有 70% 的人超重。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进而引起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血管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狭窄。” 刘阿姨低头看了看自己胖胖的身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确实有点胖,现在都 70 公斤了。” 孙主任认真地说:“你这个体重,按照身高体重指数(BMI)来算,已经达到 27 了,明显超标。研究表明,肥胖者患脑梗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出 50%。” 刘阿姨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唉,我就爱吃点肉,管不住嘴啊。”
不良生活习惯:血管的毒药
“抽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孙主任皱着眉头说道,“解剖结果显示,60% 的脑梗死者生前都有抽烟或者过量饮酒的习惯。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就像是毒药一样,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管失去弹性,还会促使血栓形成。” 刘阿姨听了,松了一口气,庆幸地说:“还好我既不抽烟,也不怎么喝酒。” 孙主任笑了笑:“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不过其他方面还是得注意。”
久坐不动:血流的阻碍
“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脑梗的一个重要因素。” 孙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在那些脑梗死者中,有 80% 的人平时都久坐不动。长期坐着,身体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得缓慢,血液容易在血管中淤积,形成血栓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了。” 刘阿姨听了,不好意思地嘀咕道:“我每天不是打麻将,就是坐着看电视,确实很少运动。” 孙主任点了点头:“像你这样长时间坐着,连续坐 4 个小时以上,脑梗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 30%。所以,你一定要动起来。”

糖尿病:血液的甜蜜杀手
“还有糖尿病,也是脑梗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孙主任补充道,“在解剖的脑梗死者中,有 50% 的人血糖都偏高。糖尿病会使得血液中的糖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就像甜蜜的杀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血管腔变窄,更容易引发脑梗。” 刘阿姨有些担心地问道:“我平时也没觉得自己血糖高啊,不会也有问题吧?” 孙主任说:“这样吧,你先去查个空腹血糖,这样心里也能有个底。”
刘阿姨听了孙主任的话,心里更加疑惑了,忍不住问道:“可我现在只是胳膊麻,怎么会和脑梗扯上关系呢?” 孙主任耐心地解释道:“胳膊麻,很可能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说明你的脑血管可能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堵塞。上海交大的研究发现,这些脑梗的共性因素如果叠加在一起,脑梗的发病几率就会呈指数级上升。” 刘阿姨听了,心里不禁一阵后怕,急切地问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真相渐明:小症状背后的大危机
第二天,刘阿姨按照孙主任的嘱咐,去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她的颈动脉已经出现了轻度斑块;血脂检查结果也不理想,各项指标都偏高;不过,好在空腹血糖检查结果还算正常,为 5.6 毫摩尔 / 升。孙主任拿着检查报告,眉头皱得更紧了:“你看,你本身就有高血压,现在又查出血脂偏高,而且颈动脉还有斑块,你之前胳膊麻的症状,很可能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可是脑梗的前兆啊。” 刘阿姨一听,顿时慌了神:“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孙主任耐心地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血管已经变得狭窄了,血液流动受到了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胳膊麻的症状,不过这种缺血是暂时的,所以很快就恢复了。但如果你不及时改变生活方式,任由这些危险因素继续发展,等这些共性因素都凑齐了,脑梗就很可能会找上门来。”

孙主任又翻出了上海交大的研究报告,指给刘阿姨看:“你看,这 503 名脑梗死者,平均年龄是 65 岁,但是其中有 30% 的人在 50 多岁的时候就发病了。这说明,如果一个人身上的这些共性因素越多,血管就会越早出现堵塞的情况。” 刘阿姨忧心忡忡地问道:“那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堵塞呢?” 孙主任耐心地解释道:“高血压会持续对血管壁施加压力,使得血管壁受损;肥胖会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血脂就像淤泥一样,会在血管里堆积;久坐不动又会让血液循环变慢,血液中的杂质更容易沉淀下来。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久而久之,血管就会变得越来越窄,大脑也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了。”
他又指着一组数据对刘阿姨说:“你看,我国目前脑梗患者已经超过 600 万,其中 80% 的患者都有这些共性因素。所以,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刘阿姨听了,心里一阵难过,喃喃自语道:“我才 52 岁,难道真的逃不过这一劫吗?”
孙主任看着刘阿姨失落的样子,连忙安慰道:“你也别太灰心,你现在发现得还算早,只要及时采取措施,还是可以避免脑梗发生的。胳膊麻,其实就是身体给你敲响的警钟,你可一定要重视起来。” 刘阿姨想起老伴脑梗后的惨状,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还花了家里一大笔钱,心里一阵刺痛,坚定地说:“孙主任,您放心,我一定好好改。”
身边的警示:脑梗就在我们身边
从医院回来后,刘阿姨开始格外留意身边人的情况。她发现,身边因为脑梗而深受其害的人还真不少。牌友赵叔,60 岁,本身就有高血压,还特别爱抽烟,去年突发脑梗,虽然抢救了过来,但现在说话都不利索,嘴角还总是歪着。单位的同事老李,55 岁,身材胖得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前几年也因为脑梗住院了,在医院住了半年,出院后走路还得拄着拐杖。邻居张婶,50 岁,平时就喜欢窝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出门活动,去年冬天,突然就脑梗了,现在生活都需要家人照顾。刘阿姨看着他们,心里感慨万分:“这脑梗,真是太可怕了。”
刘阿姨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些新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北京有个 48 岁的中年男子,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却总是不按时吃药,结果突发脑梗,整个人瘫在了床上,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就塌了。广州有个 50 岁的女士,身材肥胖,平时又不爱运动,整天坐着打麻将,有一天突然脑梗发作,送到医院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留下家人悲痛欲绝。刘阿姨看完这些新闻,心里一阵发紧,她跑去问孙主任:“怎么感觉得脑梗的人这么多啊,难道就没办法预防吗?” 孙主任叹了口气,说:“其实很多人都是因为对这些危险因素不够重视,等到发病了才后悔莫及。上海交大解剖的这 503 个人,其中 80% 的人在生前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刘阿姨听了,不禁打了个寒颤,暗暗下定决心:“我可不能像他们一样,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刘阿姨又好奇地问孙主任:“那年轻人是不是就不会得脑梗啊?” 孙主任摇了摇头,说:“年轻人的血管弹性好,相对来说确实不容易得脑梗。但像你这种 50 多岁的人,血管已经开始老化了,如果身上的危险因素又多,那患脑梗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你一定要赶紧行动起来。” 刘阿姨坚定地点了点头:“孙主任,您放心,我一定照您说的做。”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