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仇玉姣
笔墨氤氲间,东方明珠与洞庭明珠因书法文化相遇,黄浦江与洞庭湖在一幅幅作品中水脉相连。
9月4日,“大美江湖 沪岳墨缘”上海、岳阳两地书法名家邀请展暨历届“周慧珺杯”书法精品岳阳展在洞庭湖博物馆开幕。133位沪岳老中青三代书家的133幅力作,在洞庭之滨共同铺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长卷。
展览将持续至11月4日,为两地书法爱好者带来一场为期两个月的艺术盛宴。
以笔为桥:双城墨缘的相遇相知
上海与岳阳,虽相隔千里,却共饮一江水,同写华夏章。上海面海而立,开放包容;岳阳倚湖而生,千年忧乐。两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各异,却因书法艺术而结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李静介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书法艺术兼具传统根基与现代活力,“周慧珺杯”已举办八届,成为了上海书协的品牌展览。此次带来的精品佳作,正是海派书风灵动多元、开放创新的集中展现。而岳阳,承载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年文脉,楚湘书风沉郁苍茫、磅礴恣肆,与海派书风的碰撞,带来了别样的艺术火花。
展览以“大美江湖”为题,既写地理相连之水脉,亦喻文化相通之艺境。133幅作品,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或苍茫磅礴,或清雅俊逸,展现出书法艺术承古开新、自由浩荡的精神气象。
“上海处于‘楚尾’,湖南则为‘楚头’,从文脉来讲,本就是一脉相承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金山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洁明的这句话,道出了两地书法艺术的深层联系。在他看来,两地书家在风格和审美取向上有诸多相通之处,“都讲究传统根基,又注重个性表达”。
岳阳印象:千年古城的文化沉淀
对于许多上海书法家而言,岳阳是久闻其名的“文化圣地”。踏上这片土地,岳阳楼的雄姿、洞庭湖的浩渺、古城的底蕴,都让他们深有感触。
“岳阳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千年古城,处处彰显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底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晁玉奎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直言“印象深刻”。在他眼中,这些正是岳阳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李静更是与岳阳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这是我第一次来岳阳,登上岳阳楼,感触很深。我非常喜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此我自己写《岳阳楼记》的手卷不下100幅。”此次,她特意将自己书写的一幅《岳阳楼记》作品捐赠给了岳阳,表达了对这片文化厚土的敬意。
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新元将岳阳视为“中国文脉传承地”。“从屈原到刘禹锡,从唐代诗人到范仲淹、苏东坡,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名篇,构成了岳阳文化最璀璨的一页。”他笑言,来岳阳做文化活动,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这里有岳阳楼,是忧乐文化的发源地,光是这份底蕴,就足以让艺术家心生向往。”
张洁明与岳阳的缘分更早,他20多年前就关注过岳阳永和书社。“当时就觉得这个书社不一般,出了不少书法名家。”如今亲临岳阳,他更确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岳阳真是块风水宝地,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深厚的人文积淀?”
美美与共:文化交流共创未来
此次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沪岳两地书家交流切磋的重要平台。以周慧珺先生为代表的海派书风灵动多元、开放创新,以忧乐精神为内核的楚湘气象沉郁苍茫、磅礴恣肆,二者交汇碰撞、相映生辉。
岳阳市书法家高德忠坦言,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让两地书家得以近距离相互学习、彼此启发,共同探寻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同时,联展也让观众得以沉浸式领略书法之美,为两地文化的深度交融架起了桥梁。
“上海与岳阳虽相隔千里,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我们共通的语言。”晁玉奎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让两地书家切磋技法、共研审美,更对传承弘扬海派书法与湖湘文化书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陈中,历届“周慧珺杯”书法精品与岳阳书家作品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照。“以周慧珺先生为代表的海派艺术家深耕传统,而岳阳的书法家们在创新与潮流把握上尤为突出。”作为连接两地的“文化使者”,岳阳在沪书法家、兰亭奖得主陈少君敏锐捕捉到这种差异中的互补性,“岳阳不少艺术家坚持书画双修,这种多元探索的路径,值得上海书家借鉴学习。”
对于未来的文化互动,书法家们满怀期待。晁玉奎希望进一步拓展交流的广度与深度:“除了展览,还可开展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多元活动,助力两地文化建设走向更繁荣的境地。”
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新元则看重文化交流的辐射效应:“书法是天然的纽带,能带动上海与岳阳在经济、营商等更多领域展开合作,真正实现‘文化搭台,多方共赢’。”
墨香袅袅,浸润着双城文化交流的土壤;笔意绵绵,连接起两地艺术家的心灵共鸣。随着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上海与岳阳的这场书法对话,必将为两地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文化强国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