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在江津区鼎山脚下,重庆津翔健康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翔集团)的托养中心内,67岁的截肢老人张爷爷正在通过康复器械进行步态训练。护理长的工作日志显示,这位因糖尿病并发症截肢的老人,经过三个月专业护理,已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而这,只是津翔集团董事长潘容芝九年爱心坚持养老服务的一个时光片段。
转型之路的初心印证
作为江津区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机构,2017年的转型抉择,至今仍让潘容芝记忆犹新。
当时已成功运营铝制品厂、连锁酒店等产业的潘容芝,在考察养老市场时,遇见因重度褥疮被多家机构拒收的残疾老人李爷爷。“创面深达骨膜,但更痛的是老人眼里的绝望。”她拿出当年的护理记录:连续37天清创换药,使用集团自主研发的中药敷剂,最终让溃烂面完全愈合。
这次经历促使潘容芝下定决心,投入2000余万元资产转型养老产业。为掌握专业护理技能,她赴厦门大学、北京大学进修,两个月内顺利通过高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那段时间每天工作18小时左右,体重锐减了17斤。”潘容芝坦言,虽然在转型初期,遭遇家人的强烈反对,但“当首批入住的12位残疾老人全部续签合同时,我知道选对了路”。
数据背后的责任担当
在津翔集团荣誉室,30余块政府奖牌与400面锦旗表明了社会的认可。
据了解,津翔集团旗下运营实体包括重庆鼎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及其永川、铜梁、南岸三家分公司。
截至2024年12月,该集团已形成10家托养机构、3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运营网络,配备床位2000余张,在院老人及残疾人1200余名,居家上门服务超6万人次。
作为政协重庆市江津区第十六、十七届委员会委员,潘容芝推动建立的“机构—社区—居家”三级服务体系,已被纳入全区民生实事之一。江津区民政局数据显示,该模式使辖区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从2016年的47%降至2024年的18%。
“这些数字背后是200多名员工共同坚守、努力的成果。”潘容芝说。
标准化服务的民生温度
在津翔集团南岸分公司的技能实训室,23岁的护理员小王正在模拟为失智老人喂食。“要通过20项情景考核,包括处理噎食等突发状况。”据这位毕业于集团培训学校的护理员介绍,所有员工必须践行“五心服务”标准——爱心、孝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如今这种标准化服务正通过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辐射至更多家庭。在学府路社区的空巢老人周婆婆家中,智能床垫实时传输着生命体征数据。
“上个月一天的凌晨,系统报警,15分钟就有医护人员上门处理了我的突发心绞痛。”周婆婆激动地说。
夕阳下的鼎山产业园,86岁的刘爷爷正与护理员对弈。棋子起落间,这位曾独居十年的老人轻声说道:“这里让我找回了家的温暖。”或许,这正是潘容芝坚守九年的意义——让每丝银发都闪耀尊严的光芒。
文/邹田梅 李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