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少男性朋友,一过 35 岁这个 “分水岭”,就像被什么神奇力量吸引了一般,突然对喝茶这件事痴迷起来 。起初,或许只是怀揣着降血脂的小小心愿,踏入了喝茶的 “阵营” 。可不知不觉间,喝茶成了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清晨,阳光洒进屋子,他们便熟练地煮上一壶茶,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下午,工作间隙,再来一壶,为疲惫的身心 “充电”;晚饭后,也不忘泡上一杯,在茶香中放松自己 。茶叶价格亲民,泡茶操作简单,看起来还十分健康,似乎是一种轻松又惬意的 “养生妙方” 。

但医生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说得直接些:喝茶本身并无不妥,可要是天天喝、顿顿喝,从早到晚 “茶不离手”,这可就不是养生,而是在给身体 “添负担” 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医生,就对 83 名有天天喝茶习惯的男性,进行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追踪观察 。结果发现,这些男性喝茶后,脸上出现了不少明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和他们最初期望改善的问题,完全是背道而驰 。最常见的,便是皮肤变黄、泛油、毛孔变粗,甚至黑眼圈也加重了 。
这些看似只是 “外表问题” 的症状,实则是身体内部代谢紊乱的一种外在表现 。就拿皮肤变黄来说,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是肝脏出了问题 。但实际上,天天大量喝茶导致的皮肤变黄,并非是因为胆红素升高 。罪魁祸首,其实是过量摄入的茶多酚 。它干扰了维生素 A 的代谢过程 。维生素 A,可是维持皮肤角质层正常代谢的关键营养物质 。一旦它的代谢受到抑制,皮肤更新的速度就会变慢,角质细胞在皮肤表层堆积,皮肤的反光率降低,整个人看起来就会肤色灰黄,没什么精气神 。

茶叶中的茶多酚与鞣酸,会和维生素 A 的前体 β - 胡萝卜素 “搅和” 在一起,形成一种人体难以吸收的复合物 。香港中文大学在 2021 年开展的一项关于茶多酚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关系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数据显示,那些每天饮茶量超过 1500ml 的人群,他们血清中的视黄醇水平,比起不饮茶的人,足足低了 22.6% 。这可不是短期内就能出现的效果,而是长期大量饮茶,慢慢积累,最终导致的营养阻断 。也就是说,天天过量喝茶的人,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皮肤越来越显老态 。
再看看皮肤泛油和毛孔变粗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皮肤油脂分泌过多,是因为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可没这么简单 。当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一种代偿反应 。而茶中含有的咖啡因,就是这个 “刺激源” 。大量的咖啡因会刺激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使得皮脂腺变得异常兴奋,分泌油脂的速度加快 。不管是清新淡雅的绿茶、香气浓郁的红茶,还是风味独特的乌龙茶,都含有不同浓度的咖啡因 。一旦大量摄入,交感神经就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间接让皮脂腺的活性大大增强 。尤其是那些体质偏热,或者原本皮肤就比较爱出油的人,这种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就曾在临床中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 36 岁的男性,每天的饮茶量高达 2000ml,就这样连续喝了三个月后,他的面部油脂明显增多,鼻翼两侧的毛孔也变得粗大 。他尝试使用各种控油护肤品,可都无济于事 。但神奇的是,当他停止喝茶一个月后,这些症状竟然逐渐减轻了 。这就充分说明,茶水并非对所有人都能起到 “养颜” 的作用,对于某些特定体质的人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负担 。
还有黑眼圈这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很多人都以为是熬夜熬出来的,可实际上,频繁摄入茶中的咖啡因,也是导致眼周血管持续收缩、局部氧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眼周的皮肤极其薄嫩,毛细血管又非常密集 。一旦供血不畅,代谢废物就会在血管周围堆积,无法及时排出 。这些代谢废物表现在皮肤表层,就是暗沉的黑眼圈 。尤其是那些晚上还热衷于喝茶的人,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

说到底,喝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怎么喝、喝多少、喝得对不对 。茶,作为一种植物性饮品,本质上是含有活性物质的提取液 。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这些活性物质能够发挥抗氧化、保护血管等作用 。但要是高剂量、持续不断地摄入,就可能打破身体内部的代谢平衡 。很多男性朋友,只看到了喝茶养生的一面,不自觉地夸大了它的功效,却忽略了身体已经发出的 “抗议” 信号 。
有些人发现自己脸色发黄、皮肤出油,就以为是肝火旺,于是选择喝更重口味的茶,比如普洱、黑茶这类,想要 “降火”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研究表明,发酵程度越高的茶,鞣酸含量也就越高,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更强 。长期饮用这类茶,还可能破坏胃黏膜屏障 。特别是在饭后马上喝茶,刚吃进去的蛋白质与铁,本应该被人体吸收,却会被鞣酸 “紧紧锁住”,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2022 年,中国营养学会和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开展的营养干预实验表明,长期饭后饮茶的人,体内铁蛋白水平比不饮茶的人低 12.7%,维生素 B12 水平低 14.2% 。这些变化,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从长远来看,会对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产生潜在的风险 。而这些影响,往往最先通过面部表现出来,比如皮肤变得暗淡无光、人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茶碱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男性来说,如果在服药期间大量喝茶,很可能会影响药效 。特别是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这类药物,它们很容易受到茶碱的影响,导致血药浓度降低 。这是因为这类药物与茶碱在肝脏中的代谢路径相近,会竞争同一种酶系 。一旦代谢过程出现异常,就可能出现血压控制不稳、心率加快等不适症状 。

所以说,喝茶这件事,不能脱离个人的身体状态来讨论 。如果一个人基础代谢旺盛、神经系统反应灵敏、肠胃功能良好,那么适量多喝些茶,或许并无大碍 。但要是身体的某一系统出现了问题,比如肠胃吸收能力下降、神经系统过于敏感、肝脏代谢能力变弱,那就得谨慎评估喝茶的量和频率了 。不然,就可能不是越喝越养生,而是越喝身体越虚弱 。
如果一个人已经出现了皮肤发黄、泛油、黑眼圈等问题,但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也不缺乏维生素,肝功能也没有明显异常 。这是不是意味着身体进入了一种 “亚健康的临界状态” 呢?又该如何监测这种状态,采取怎样的干预措施,是否有具体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评估呢?
答案虽然复杂,但方向是明确的 。现在,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 “低度炎症” 和 “代谢轻微失衡” 这两个指标 。它们不像传统疾病那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不过,可以通过检测 CRP(高敏 C 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性、尿液中茶多酚代谢产物等参数,来初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 “慢性超负荷” 状态 。比如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数据显示,在高频饮茶人群中,尿液中 EGCG 代谢物长期偏高的人,往往伴随着低度炎症状态,具体表现为 CRP 轻度升高、IL - 6 波动、外周毛细血管血流减缓 。这些指标虽然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综合起来,却能揭示出身体正在逐渐失衡,只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病症的状态 。

对于这种情况,干预的方式并非是完全戒掉喝茶,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用时间,比如避开睡前、饭后;减少每日的饮茶总量,最好控制在 800ml 以内;适当更换茶的种类,减少高咖啡因含量的茶 。同时,结合饮食多样化,增加抗氧化营养素的摄入,像维 C、E、锌、硒等,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这些活性物质,让喝茶不再成为身体的 “慢性负担” 。
就像那句话说的,不是所有的健康习惯都适用于每个人,关键得看身体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身体已经通过面部变化在向我们 “诉说”,那我们就不能只盯着杯子里的茶叶了 。多照照镜子,用心倾听身体的反馈,这或许比任何保健品都更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