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春季“特困”群体吗?
春季万物复苏,然而不少人却被“春困”缠上,整日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上班、上课的时候总感觉困意缠身,哈欠不断,每天就是困、困、困……虽说“春困”不是病,但它却让人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这春困到底咋回事?是身体在“摆烂”还是暗藏健康危机?
01
什么是春困?
春困并非因为睡眠不足,而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气候变化、气温回升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现象。

其实,古时候人们就已经深受春困的困扰了。
陆游曾经写过“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郑刚中也曾经写过“天许病身全得懒,日烘春困恰如痴”。
不过,在文人墨客眼中,“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惺忪的春困不仅仅只是恼人愁怀,还有一番诗意和情趣在其中。
大文豪苏轼尤其钟爱睡觉,对于春困这件事,他从不抵抗,而且还乐在其中。他认为:“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的诗句,描绘出一幅春困闲散的生动图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妇孺皆知,流传极广。
闲情逸致的古人还开发出了其他的室内情趣,让春日倦怠一扫而空。
传说,北宋词人秦观因为春困懒于著书,好友李安送茶给他,于是秦观拿来煮饮,既解除了春困,也提高了校书的效率。
唐朝的孙淑也深谙此道,在小楼里煮着香茶,躲在帘后看月亮。灯光照到了鼎外,钗的影子倒映在沉瓯中。诗人品着婢女奉上的香茶,不仅困意全无,心情也变得明净。
02
那么,春困究竟从何而来?
从人体血液循环的角度看,冬季气温低,为了维持体温,身体的血管会收缩,血液循环速度相对缓慢,大部分血液集中在身体内部核心区域。到了春天,人体血管开始扩张。流向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供血不足,人就容易感到困倦。而且,气温升高还会让新陈代谢加快,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代谢,这也会让人觉得疲惫。
从生物钟角度而言,冬季昼短夜长,人体生物钟适应了这样的日照时长,生理节奏也随之调整。春天白昼明显变长,但我们的生物钟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身体仍然按照冬季的节奏运行,这就导致在白天该清醒工作学习时,身体却还处在相对慵懒的状态,困倦感便随之而来。

春季气压波动较大,这种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气压低时,氧气含量相对减少,身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就增加了身体的负担,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好,第二天就会困倦。
中医则认为,春困与脾阳虚、湿浊内滞有密切关系。脾主升清,主运化,脾气健运则清阳能升,浊阴能降,气血通畅,神清气爽。反之,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痰湿内生,阻遏清阳,导致乏力困倦。
由此可见,春困是自然现象,不必过于担忧,不过如果长期感到疲惫,就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03
既然知道了春困的原因,那么,如何告别春困呢?
适度运动,唤醒活力。天气暖洋洋,人也变得暖洋洋。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春季,走出家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去公园漫步,看柳树抽芽、桃花绽放,聆听鸟儿欢唱,感受春风拂面。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可使肝气舒展,心情愉悦。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多做深呼吸,为大脑提供充足氧气,使人精神振奋,消除困倦。在工作和学习的间隙,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困倦感。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晚上避免熬夜,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使身体生物钟适应春季变化。中午可以进行15—30分钟的午休,帮助恢复精力,缓解上午的疲劳,不过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可能更加困倦。同时,不建议过度补觉,有些人就是因为睡眠不足,于是拼命补觉,甚至睡懒觉,这样反而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加重春困。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黄帝内经》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观点。食用春菜是顺应季节变化的养生方式,有助于人体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转换。此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为身体提供充足能量,提高大脑的兴奋性,缓解困倦。多吃蔬菜水果,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增强免疫力,不过应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高热量食物,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血液更多流向肠胃帮助消化,使大脑供血不足,加重春困。正确了解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还能够收获美好健康的身体,拥抱美好生活。

中医解“春困”也有小妙招,比如,可以适当进行头部按摩,按揉风池穴、太阳穴、百会穴,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春困。此外,可以佩戴香囊来醒脾解困,最好选择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功效的中草药,将其粉碎后装入布袋中,佩挂在颈上或缝于衣服上。
春困虽恼人,却并非无解难题。以正确的方式调整生活,便能巧妙化解春困,让身体与春天“同步焕新”。在万物生长的春日里,一起享受春日独特的美好与活力。(济南宣传)